热点资讯
行走丨鉴湖八百里发布日期:2025-04-12 20:38 点击次数:109
图片
【1】如果说鉴湖八百里,你相信吗?去过绍兴的人,都有可能和鉴湖近距离接触,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,现在的鉴湖已经变成了一条条水道,一个个湖泊,不过有一段水面较大的湖,你一定去过,那就是柯岩景区。柯岩是会稽山遗落在平原的一个小山体,从高处看,像一枚青螺,吸附在河道之上,鉴湖一平如镜,它倒映着岸边的垂柳,树木,和远处的村庄,这里一直是越人的天空,他们在这里采石,筑坝,捍塘,建山阴城。现在的柯岩,已经不再采石了,但宕口还在,留下两块巨石作为遗产。一石掏空为窟,石窟里供着弥勒,端庄、肃穆,似乎和常识不太一样,如果他到人间走动,就会化作布袋和尚,大肚便便,笑口常开,用肢体语言提点世人,量大福大,懂得包容。图片
一石削切为柱,上宽下窄,似喷薄而出的云岫,是为云骨,云骨高30多米,底围才4米,势如危垒,有惊险之美,“石痴”米芾曾为之颠狂不已,于石柱下绕行数日,不肯离去,“万匠削不尽,一柱空中全”,像不像米体书法?采石场始于汉代,先有鉴湖,后有采石场。有了大湖,采出的石材,才能运得出去,古代的采石场都在湖海之间,靠的都是水运,宋徽宗喜欢花石、怪石,千里运河就挤满了花石纲,如果超高、超限,不惜拆掉桥梁,凿断城垣。柯岩不产花石、怪石,只产笨重的条石、青石板,它们的运输,也不能横冲直撞,靠的是拉纤,人拉肩杠。现在,柯岩景区最有风情的景点,就是鉴湖上的纤道了,只是没有了纤夫,纤夫的爱,也转换了方式,轮到青石板与湖面相爱相杀,一路龃龉不断,杨柳风推波助澜,纠缠得久了,纤道就适时伸个懒腰,起个桥拱,把自己放空,也给两岸的鉴湖人家让出通道,乌篷船欸乃,划楫闪亮,越腔悠扬,延绵至今......图片
【2】鉴湖的前身,是山阴水道。越人挖山阴水道,源于勾践迁都。越都平阳,位于一个小盆地的山谷之中,促狭地塞,范蠡说,大王欲报仇雪耻,必须把都城从封闭的会稽山区迁到开阔的平原上来。公元前490年,勾践使范蠡在平原筑城,先勾践小城,然后是山阴大城。依府山而建的山阴城,还处在一片湖塘水沼之间, 《越绝书》说,“西则迫江,东则薄海,水属苍天,下不知所止。交错相过,波涛浚流,沉而复起,因复相还。浩浩之水,朝夕既有时,动作若惊骇,声音若雷霆。波涛援而起,船失不能救,未知命之所维”。从山地下来的越人,开启了另一种立国方式,以前与走兽斗,现在与海潮斗......接下来就是修堤筑坝,疏通山阴故水道,然后围湖造田,蓄咸为淡,物产从林木,转向了田亩、湖塘。大夫计倪说,“必先省赋敛,劝农桑;饥谨在问,或水或塘,因熟积以备四方。“此后,山阴城居中,山阴水道像两条伸展的手臂,东指句章港(宁波),西抵湖塘,不用在山林间磕磕绊绊了,越人行军,从原来的神出鬼没,变成了舳舮千里,越人一下子获得大型水战的能力。有了渔米之利,港通大海,越国很快就恢复了元气,那个打不死的小强又回来了,吴王夫差可能到死也没想明白,短短几年,越人怎么一下子变得更强了?历史上的越人为什么总让人感到恐惧呢?关乎性情,也关乎山水吧。图片
【3】把山阴城从薄海,变到临湖,是在东汉年间的事。马臻,陕西兴平人,来富足的山会平原做太守,原以为四平八稳,不曾想暗藏汹涌,南方多雨,会稽有“三十六源”,它们一哄而上的时候,以前冲刷的是沙地、盐碱地,现在冲毁的是稻田和鱼塘,你家我家的,百姓抱头哭声一片。山会平原有了越人的初创,已经人畜兴旺,只不过,拥有大量田产的,由原来的越国公侯,变成了地主豪强,马臻治水,似乎多了一种风险。经过详细的规划和充足的准备,一个规模浩大的水利工程开始了,称其浩大,主要是范围广、面积大,马太守在越人山阴水道的基础上,筑新堤130余里,东起剡溪(东小江),西至夏履江(西小江),堰坝相连,合而为湖,是为古鉴湖。古鉴湖也是以山阴城为界,分东西两湖,东湖斗门4所、闸3所、堰15所,西湖斗门3所、闸3所、堰13所。很少有人知道,绍兴曾经有这么一个大湖了吧,古鉴湖最大水深达5米左右,水域面积170多平方公里,大湖八百里,浩浩荡荡。《宋史》深情回顾, “越州水:鉴湖之广,周回三百五十八里,环山三十六源。自汉永和五年,会稽太守马臻始筑塘,溉田九千余顷,至宋初八百年间,民受其利。”利在当代,泽被千秋。成绩满分。正当人们额手称庆的时候,马太守却迎来了一张让嘡目结舌的处罚单:《会稽记》,“创湖之始,多毁冢宅,有千余人怨诉,臻被刑于市。”......“越人思其功德,冒死将其遗骸从千里外的洛阳接回山阴,厚葬于鉴湖岸边,建墓立祠,并世代祭祀。“山阴老百姓能做的也就这么多了,其他的,只好交给时间去评判了。图片
【4】鉴湖之名,是宋朝才有的。《水经注》称之为“长湖”,唐代称之为镜湖。李白有诗云,“我欲因之梦吴越,一夜飞渡镜湖月。“不过,到了宋代,李白飞渡,恐怕要掉在烂泥地上了。鉴湖兴于人力,也没于人力。衣冠南渡,宋室南渡,一次次人口大迁徙,流民汹涌,不亚于洪水,他们拖家带口,一个个嗷嗷待哺。为了生计,只好向湖区要地了。鉴湖被疯狂围垦,隔成了一个个湖塘,做成了一块块农田。“熙宁(1068—1077年)中,盗为田九百余顷。……自时奸民私占,为田益众,湖之存者亡几矣。“大湖退守,又回到了越人时代,回到了山阴水道。庆幸的是,尚有局部勉强坚守,城东还有洋湖泊、百家湖、白塔洋….等,现在也已改名换面,自立门户了;只有城西的柯岩,抱着两块巨石,还在打着鉴湖这块金字招牌。从柯桥去绍兴市区,如果走胜利西路,鉴湖一定是紧紧相随的,陆游家门口的那一段,水面还是有些宽阔的。图片
陆游的家,原来在云门山草堂,因为避世,从城南搬到了城西,“乾道丙戌(1166),始卜居镜湖之三山”,东浦镇的鉴湖村,有石堰山、韩家山、行宫山三个小山头,也称三山西村。现在的“陆游故居”,自然也是翻建的,陆游在世时,所谓的“三山别业“,已经破败不堪,绍兴知府辛弃疾说,给你修修吧,陆游写诗拒绝:“幸有湖边旧草堂,敢烦地主筑林塘。”后世对陆游的评价是一个爱国主义诗人,这和宋宁宗的看法是一致,“......职事之暇,可以赋咏自适”。诗人嘛,还是多写诗,不要妄议国事。陆游对这样的说法,愤慨不已,他觉得自己可以“上马击狂胡,下马草军书”。 写诗是因为“辜负胸中十万兵,百无聊赖以诗鸣。”不过,陆游忠君爱国是诚挚的,他的抗金立场,不只出于功业,更像是一种纯粹的家国情怀,他写过万言《平虏策》,去过南郑前线,“二十抱此志,五十犹癯儒”,且不说主和派如何打压你,皇帝也烦不过,“鼓唱是非'’力说用兵”,罢你官,回你的鉴湖草堂去。陆游长寿,经历了高宗、孝宗,光宗、宁宗四朝,屡次起用,又屡次被辞退,陆游第一次赋闲4年,第二次6年,第三次长达10年,陆游在家做什么呢,读书,刻书,养猫,最后忍不住还要写诗,“僵卧孤村不自哀,尚思为国戍轮台。““风卷江湖雨暗村,四山声作海涛翻。“,”夜阑卧听风吹雨,铁马冰河入梦来。”还是一颗赤子之心。有时我想,陆游为什么要把家搬到鉴湖边呢,是交通方便,还是为了东山再起,只是他没有等到皇帝的再次召唤,却等来了“开禧北伐”失败的消息,绝望而死。“死去元知万事空,但悲不见九州同。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。“确实悲凉。图片
【5】“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,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。”越与吴楚,地缘相邻,风俗相近,但也是有区别的,越不光有纤丽之文,也有悲歌之士,此谓之“越人风骨”。一个人有没有骨头,平时是看不出来的,“时穷节乃现”,时穷,就像照妖镜,穿过锦绣皮囊,把你看光。越人是有骨头的,越人刘宗周是有骨头的。现代人不喜欢刘宗周,很少提起这位老先生,历史对他的评价是“误国的忠臣“,误国是说他反对火器,抱残守缺,但还算个是忠臣,忠君、忠于旧制,如此,也不算彻底否定。刘宗周是一个超级大儒,八股文做得好,也教书育人,误人,人称“蕺山先生”,他原本可以继续迂腐,继续保守,继读教书误人。但时局不允许了,顺治二年(1645年)清军攻入绍兴城,老先生绝食八天而亡。有汉人吴三桂的引导,清八旗席卷江南。大难临头各自飞,不是弃城而逃,就是伏地乞降,大势已去,时已穷也,我们来看东林党领袖钱谦益的表现吧,柳氏“奋身欲沉池水中”,钱开始哆哆嗦嗦, 拉住柳如是:“水太冷,不能下。”到头来不如一女人。图片
试问鉴湖水凉否?越人刘宗周,选择了不食周粟,舍生取义,“越人的风骨“一览无余。有时很难去解释,同样是氤氲江南,越人如此不同,正如木心先生所言,“无骨的江南不只有苏州,有骨的江南当看绍兴。”刘宗周绝食的地方,是鉴湖中的一个湖心岛。不同于其他的挖泥堆积,它应该是一块高地,《越绝书》记载,这里曾经是一个神巫遗址,一个祭天礼地的地方,当篝火噼啪窜起,巫人载歌臷舞,发出尖锐的野音,上达天听,下及幽冥......那情形似曾相识,但又一无所知。到了汉代,越人散去,这里成了马臻筑湖的“水则”,水势茫茫无依,舟楫无序,古人树“水测碑’,测量大湖水位,控制闸门,成了一个中央控制室。及宋,大湖退去,留下十字河道,和孤岛。岛上有一座水心菴,建于南宋绍兴三年,至今已有890年,据说赵构浮海避战,曾逃难于此,赵构选的好地方啊,鉴水泱泱,试图把金人的铁骑声,隔在恶梦之外。水心菴,孤零零地拘留在河道中央,影响了现代航道的通行,有一段时间,绍兴人在讨论要不要拆除的问题,各机构陈言利弊,有人说有用,有人说无用,有用无用,是老生常谈,不限于哪一个时代。不过,历史还是选择了民意:保留下来,保护起来。图片
【6】水心菴是保留下来了,但古鉴湖留给我们的东西,越来越少了。如果你去漓渚镇,途中,还会看到一个小湖泊,叫屃石湖,据说这里是古鉴湖的中心,八百里鉴湖的中心,我忍不住望了望绍兴市区方向,不远不近,确实有互相瞭望的图景:“扁舟冲破绿云堆,鸥鹭惊人去复回……”。屃石湖,传说湖底有屃石,赑屃是瑞兽,但也会兴风作浪,大禹搞了一块大石碑让它驮着,难怪八百里鉴湖,波平浪静,“山阴道上行,如在镜中游。”大湖一平如镜。“嘟嘟”,一辆拖拉机催我让路,田间小路,只容许一辆拖拉机通过,农田、水荡,和生命力旺盛的兔丝草,已构不成景观,湖塘都养殖水产,周边拉着三色彩条布,屃石湖区的中间有一条长堤,南北分成了两个小湖。切断分割,再切断再分割,循环往复,大湖进退失据,湖心失位。图片
屃石湖,与螭山相伴相生。螭,一种传说中的龙,喜欢清澈流水、喜欢云雾缭绕,看来眼前的环境,已经不能满足螭的生存了。没有了波光鳞鳞,眼睛有点干涩,抬头望开去,看到的是高速公路的高架桥,那是水泥巨龙,保持着静止状态的飞翔。神性消失了。离开时,我们还有点心有不甘,东张西望,想看到更多。黄昏时分的屃石湖,沿着一系列的小山,正在走向平原,螭山、斗山,龙尾山,犹如螭龙渐渐隐去,最后一个小山包,它叫覆船山,绍兴人喜庆地称之为福全山,山侧的小城镇,唤作福全镇。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,在腾讯【企鹅号】【喜马拉雅】【360图书馆】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。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